自我成長

[自我成長|突破同溫層的社群人脈學] – 拓展人脈讓你不再失業,還能和大家一起斜槓。

你以為活潑外向的人才能拓大自己的人脈圈嗎?
你有曾經覺得自己在職場上很容易被取代嗎?
你知道為什麼經營人際關係和培養人脈很重要嗎?

【突破同溫層的社群人脈學:把自己當作平台,建立有效人脈網】的作者——平野敦士卡爾(Hirano Atsushi Carl)說:『讀完本書,你就能成為「人脈達人」』。我看到這邊還在想,真的還假的啦!不就是一本人脈學的書嗎?

但是看完之後,我知道為什麼作者卡爾會這麼有自信地說了這句話。很多人一直以為在IG越多追蹤人數越好,或是在Facebook越多朋友越是人脈達人;又或者拼命地交換名片,讓我們誤以為名片越多=人脈越廣;又或是生活充斥著工作,同事成為唯一可以交流的對象,讓自己舒舒服服的待在同溫層裡。

如果其中一項符合你的現況,讓我真心推薦你來看這本人脈學,一起成為人脈達人。

突破同溫層的社群人脈學作者介紹

平野敦士卡爾(平野敦士 カール)美國伊利諾伊州出生。至東京大學經濟學系畢業後,進入日本興業銀行擔任國際業務、投資銀行業務的經理人。株式會社Netstrategy董事長、哈佛商學院特約講師、BUSINESS BREAKTHROUGH大學教授(学長大前研一)因身為「手機電子錢包」信用卡提案人(Mastermind)而享譽全球,也被稱為「手機電子錢包先生」。 1999年時跳槽到NTT docomo公司,成為i-mode成長戰略計畫的核心成員,並以結盟專任部長的身份負責推廣「手機電子錢包」,在行動錢包企畫案推出並經歷四年的耕耘後展現成果。同時其也提出DOCOMO.COM的風險投資,進行創業投資,並以約四年時間獲得超過100億日圓的利潤。亦為前樂天拍賣董事、前淘兒唱片董事、前DOCOMO.COM董事。 2006年與哈佛商學院及MIT的教授拱同參與美國戰略顧問公司MPD的企畫。兼任IT風險企業的經營團隊。2007年與哈佛商學院最年輕的副教授共同確立平台式戰略,創立了進行風險支援的戰略顧問公司Netstrategy。(截自作者平野敦士卡爾Facebook頁面

看著別人的經歷可能沒有太大感覺,但如果你仔細思考,到底是要怎麼樣的性格或是經歷才能做到像作者一樣,我認爲看完這本書,應該可以看出一點端倪。

這邊先透露一點,作者在書中提到他如何利用『午餐聯盟』這個看似不經意的拓展人脈的小技巧,不僅開啟他往後的職涯,也一步步將自己打造成優秀的平台方。

所以為什麼拓展人脈這麼重要?

根據富比士這篇文章 -『10個必須要在職涯中建立人際關係的理由』開頭就說,人際關係不僅跟交換訊息有關,還可以作為建立互惠互利的長期關係的途徑。文章中的10個理由為:

  • 獲得新機會的途徑
  • 增加被關注的機會
  • 交換訊息的管道
  • 自身條件再評估
  • 提升創造力
  • 額外資料庫
  • 知名人士的支持
  • 提升地位
  • 增進自信
  • 發展長期人際關係

建立人際關係不是只有給那些想要創業或是有業務目標的人才需要,就算我們只是朝九晚五的小小上班族,也可以如上述理由說的,透過人際關係增進自己的自信心。你可能會在與他人互動時,得到他們對你本來認為微不足道的成就的賞識,讓你知道,自己其實很厲害。

又或是,在某個社交場合與他人交談時,一邊增加自己被關注的機會,同時也可能獲得意想不到的小道消息,或許對將來的升遷、轉職甚至是創業有無比的助益。撇除生涯發展,在拓展人際關係時,說不定也可能這樣遇到終身伴侶?You never know。在生活中有太多例子可以證明,為什麼發展人際關係這麼重要

在進到下一段理論前,再跟大家分享我在Instagram看到的貼文:『如何不再失業?』。從貼文中可以看到,6種避免失業的方法就有4種和社交網路、人際關係相關。

由上至下,由左至右:
專精技術、建立作品、讓自己在網路被注意、開始社交、建立人際關係、專注在增加價值

人際關係,讓我們終身不失業!

拓展人脈前,必須要知道的重要網絡理論

想從今後的時代脫穎而出,建立人脈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平野敦士卡爾

這本書介紹了好幾個和網絡相關的理論,以下是我覺得大家比較容易忽略或有所誤會的觀點和理論。就是希望破除大家對『拓展人脈』的刻板印象。

網絡理論不關心個人履歷

網路理論認為,跟性別、年齡等先天要素,以及學歷、工作經歷、經驗等後天要素相比,這個人與其他人之間的關聯——也就是網絡——才是對其行為產生巨大影響的要素。(截自此書)

這麼說吧,如果有個陌生人在社群媒體向你送出交友邀請,但你和那個陌生人沒有交集(沒有共同朋友),通常你可能不會接受邀請(根本不考慮)。但是,如果你發現他和你之間有共同朋友,或是他的個人資料看起來是受歡迎(正面)等,你可能就會考慮是否接受。

也就是說,你並不是因為對方在哪間知名企業工作、有多輝煌的工作經驗,或是對方的年紀或性別來決定要不要和這個人在社群媒體連結。

所以這本書要讓你知道的是,人人都有機會成為社群人脈達人,和他人產生連結。不是只有一般世俗眼中的『高成就』、『外向幽默風趣』的人,才能達陣。

弱連結(Weak Ties),邁向成功的關鍵

弱連結,簡單來說就是,你認識但很不熟的人。可能是以前的同學同事,或是不常來往的親戚,更或者是朋友的家人等。和弱連結相對的當然就是強連結,也就是你會常接觸的對象,合作夥伴,好朋友或家人等。

書中提到,美國的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S. Granovetter)在1973年所出的論文——弱連結的力量(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中利用研究,推論出一套假設:堅固人脈網內的資訊多半都是已知的東西;相對的,從薄弱人脈網獲得的資訊則是未知又重要的。除此之外,弱連結也具有聯繫兩個強連結的功能,因此在資訊傳播上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以我自己為例:
當年來打工度假時,為了要辦當地手機門號,在臉書社團找到了專門處理電信業務的人(A),因此和對方成為朋友(認識但不熟的朋友=弱連結)。過了兩年,因某些原因需要辦理銀行業務,這位電信業的朋友推薦了我一位銀行行員(B),讓我順利辦好業務。又過了一陣子回去找行員(B)辦事時,剛好正值想轉職的期間,隨口聊到B的分行有職缺,於是託B的引薦,讓我可以優先獲得內部面試的機會,後來就正式成為B的同事,也讓我的履歷更漂亮了。

對我來說,A和B很顯然的是我的弱連結,而他們給我的資訊確實是未知(在強連結中較難獲得的訊息,例如:銀行職缺、從A獲得的人脈等)又重要(意外產生職涯新發展)的。

結構對等?那就等著被淘汰吧。

在說明結構對等之前,我們要先知道什麼是『結構洞』。結構洞在網絡理論裡面是比較新穎且不常聽到的理論,但因為我覺得這個概念也很重要,可是又怕自己解釋不好,所以以下引用書中的說明給你們參考。

『結構洞』與網絡的關係:在某個網絡內,衡量人與人之間關係有多密切的指標,叫做網絡密度(density)。密度高的網絡,意味著這個網絡只連結自己喜歡的人或跟自己有著相同思考方式的人。因為密度高,也可以說『結構洞小』。

我自己會把『結構洞小』想成是『同溫層』的概念。在同溫層裡,大家的思考方式會比較相近,因為人的天性喜歡和自己有類似想法的人親近並產生連結,這就會造就成高密度且同質性高的網絡。因此,會讓我們以為,這個世界就是我們眼前接受到的訊息的狀態。如果你沒有有意識的思考,你很可能就會被你所屬的同溫層帶風向,然後讓你的結構洞越來越小,外部的重要訊息會慢慢地進不來,這可能會讓你錯失很多重要的機會和資訊。說不定會像溫水煮青蛙那樣,等到發現有問題時,已經來不及逃了。

我也很容易陷入這種『平行世界』的網絡裡。舉例來說:最近加拿大疫情來到第三波,除了本來的Covid-19還加上變種病毒,讓傳染力更快更廣。但平常不看電視,又花很多時間在社群媒體,看到的都是跟疫情無關的消息,這很容易讓我以為這個世界已經走向平靜。但實際上,我們還在水深火熱中。因為這樣的『誤以為』,很可能會讓自己暴露在危險中,太恐怖了。像是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By Backstrnt – Own work,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0744979

除了結構洞小會讓你的世界越來越封閉之外,結構洞理論中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結構對等(structural equivalence)。『結構對等』指出,即使網絡內的某人被換成其他人,也不會使結構產生變化。以公司的角度來說,『結構對等』就是在其他人眼裡隨時可以被取代的存在

以上圖為例,如果你的位置在B,那就是結構對等,因為少了你,整個組織也不會受影響(每個點都互相連結著)。但如果你是A,是連結各點的重要人物,那你就會是不可或缺(取代)的人物。

書中舉例,假設你在公司認識十個人,然後他們認識的也只有這十個人,而且十個人全都互相認識。這時,你與其他九人屬於『結構對等』關係,就算你辭職,那九個人的人脈也完全不會改變(除了你不在而已)。在人脈網的密度高到幾乎合為一體的情況下,你馬上就會變得與其他人『結構對等』,這就是所謂的『沒有結構洞』。

趕快想一想,你是不是和你的同事『結構對等』?如果是,趕快逃離這對等的關係吧。走出去拓展人脈,讓自己成為不可取代的一份子吧。

知名的六度分隔理論,有聽過嗎?

By Lord Belbury – Own work,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98905828

記得多年前,聽到這個六度分隔論的實驗時,心想怎麼可能在只需要最多透過6個人,就能找到認識的人,地球上有六十多億人口耶!這麼多年後的今天,又在這本書看到這個理論才明白它真正要表達的是『這個世界很小』。維基百科說:『世界上任何互不相識的兩人,只需要很少的中間人就能夠建立起聯繫。』

隨著網絡的崛起,使用社群媒體幾乎成為所有世代人際交流的最佳工具。下圖以Facebook增長為例,從2008年至2020年的使用者人數直線上升,社群媒體力量不容小覷。但這又跟六度理論有什麼關係?因為越來越多人使用Facebook,因此人跟人之間的關係又更緊密,你要找到失聯20年的小學同學的聯絡方式會比早期沒有網絡時期,來得容易許多。

Statistic: Number of monthly active Facebook users worldwide as of 4th quarter 2020 (in millions) | Statista
Find more statistics at Statista

六度分隔理論從最多透過6個人就能找到認識的人,到21世紀的現在最多只需要3.74人,我們可以說『這個世界更小了』。你與他人的關係,更密切了。人人都可以成為人與人之間的橋樑,讓我們不止拓大自己的小世界,也讓我們的小世界和他人的小世界連結起來吧!

如何成為最強平台方,讓自己成為無可取代的人

經營自媒體的人越來越多,而成功的自媒體經營者的共通點在於他們能夠為相關的人提供價值。那什麼叫做『提供價值』?書中提到,作者在波斯頓的顧問公司前同事Piskorski提出了這樣的主張:

在企業為顧客提供有益的資訊上,如果能給予該顧客益處,使他1)增加新朋友、 2)加強與既有朋友的關係,那麼顧客就會『因開心而消費』,並成為該企業的擁護者,因此不需要進行任何宣傳或促銷。重點是,要先提供有益的資訊,而且為有著同樣興趣的人建立社群。很多人搞錯的或許就是這一點。每天在部落格刊登食物照或風景圖,那些東西並不能算作『資訊』;真正的資訊,是專為讀者而設計,可以解決讀者心中疑問的東西。

你是不是也這麼以為?以為每天分享有的沒的應該就會吸引很多粉絲?錯!因為別人不認識你,除非你的故事很灑狗血或drama到不行,不然你拿什麼來吸引陌生人?靠的就是『你能提供別人需要的資訊=提供價值』。

不管是在虛擬網路還是現實世界,我們都需要依靠『平台進行社交活動。例如:在臉書上和朋友的互動;在youtube搜尋美食介紹、電玩推薦或是健身運動;一邊通勤一邊聽Podcast的各種主題;在大型購物商場逛街購物等。『平台』存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平台,可以說是『仲介眾人的地方』,平台方,則是『仲介眾人的人』。例如:聯誼主持人、活動召集人、Youtuber、Podcaster、Influencer等。

我們處在人人都可以是網紅、人人都可以開創副業和各種斜槓的時代,我們處在有更多選擇的新紀元,可以更輕易的跳脫朝九晚五,成天害怕被fire的黑洞。所以,你也很有可能是下個成功的平台方(Youtuber, Blogger, podcaster等)。

然而這世界上有這麼多的平台方(競爭者),要怎麼成為成功的平台,才是最關鍵的。作者在第三章介紹了3種成功平台特質,書中有很多很棒的內容,我會直接以條列式呈現書中部分內容和你們分享,希望對想要創立平台的你,有更多的幫助。

特質1:能否成為一個消除摩擦的存在?

  • 明確意識到這個平台想解決社會上的哪一種問題(消除摩擦)
  • 明確的願景(以什麼樣的前景為目標)和任務(想對社會提供什麼樣個貢獻)
  • 利益共享:應有的思維:『不是自己一個人賺一億,而是十個人賺一百億,一個人賺十倍』
    • 我的舉例:例如youtuber提供你想知道的知識(解惑),youtuber獲得他要的流量(吸引廣告主)
  • 理想狀態:同時做自己喜歡的事、拿手的事、社會所必要的事

特質2:『空間』的自動增值功能是否活躍?

  • 空間自動增值?只要參與者認為,來到這個平台就能滿足自己的需求,他就會將此事告訴身邊的人,隨著這些交流的產生,便能提高平台的價值。
    • 書中用Facebook為例,大家還記得以前很有名的開心農場嗎?或是各種Facebook遊戲,都鼓勵你邀情朋友進來,就會得到額外的金幣。就是用這種方式,讓Facebook的使用者越來越多,並不需要靠自己宣傳。
  • 立場轉換:創造交流。利用在自己的平台(Facebook, twitter, blog等)利用留言和他人交流;或是到別人的平台留言與版主互動。
  • 零摩擦參與:將發文產生的成本降到最低。最好任誰都能輕鬆發文。(像是IG or Facebook這類很容易發文的平台)
  • 建構最佳媒合演算法建構一個可以讓參與者遇到他夢寐以求的對象的機制,例如:Tinder,此平台讓想要交友的使用者,可以更容易找到符合自己條件的對象。書中以Google為例,Google搜尋引擎之所以這麼受歡迎,正是因為它讓使用者可以馬上找到想要的網站內容。

特質3:是否成功實施品質管理?

你所建立的平台或是參與的團體內容是否有好好的維持品質?書中使用的例子是:如果你被參加讀書會時認識的人推銷高價商品(在還沒有建立好人際關係之前),應該就不會想再去參加那場讀書會了吧?該如何去控制品質,讀書會主辦人必須傾注心力地考量。

突破同溫層的小技巧,不僅讓你拓展人脈,還能成為斜槓達人!

作者卡爾在書中和讀者們分享,他自身使用的過增加人脈的方式,不只是增加人脈,這些方式都很可能轉換為商業價值。如同前述,我們處在人人都可發展副業的時代,斜槓青年一詞,已不再陌生。以前的人會問:你目前在哪高就?現在的人卻改成,你斜槓了嗎?透過作者卡爾提供的方式,不僅能幫助你拓展人際關係,更能幫助你開展副業,成為名符其實的斜槓成員之一。

午餐聯盟

午餐會就是利用不長不短的午餐時間,和剛認識、即將成為合作夥伴或同事、熟悉的同事朋友等一起用餐。這個好處是,如果是不熟的人,可能會因為進食時,腦中分泌出抗焦慮劑與腦內啡等物質,使人感到幸福,因此較能拉近彼此距離減少尷尬。而如果是熟悉的人,可能會因此透露出在公司不會說出的重要事項。利用午餐聯盟,或許對方帶來新朋友一起用餐,就能拓展人脈,有時候還能獲得小道消息。像是某某公司在徵才或是某某人物在尋求合作機會等。

作者卡爾在20多年間,已經和至少5000人以上一起進行午餐會了。作者本來在日本知名銀行擔任國際業務,在某此午餐會得知NTT docomo(日本知名電信業)正在招募人才,因此開啟後來的各種豐功偉業。(請參考作者介紹)

利用聯盟概念,就像如果你有什麼東西可以教別人,那就試著向朋友或認識的人舉辦一個免費的小聚會。只要有任何東西,比別人多懂一點點,你就可以帶給其他人價值了。

成為橋樑

但如果你覺得你沒有任何長處可以帶給別人,那你就當成『橋樑』吧。例如主辦讀書會,讓喜歡看書的人聚在一起;或是舉辦講座,找專業人士來主講等方式。讓自己成為召集人,漸漸的你就會有你的平台出現了。

網路專屬平台

網路專屬平台主要是透過『自有媒體』和『賺得媒體』來建立。自有媒體像是公司官網、部落格、電子報等;賺得媒體像是Facebook、Youtube、線上討論區等。這些不同的『媒體』,都是可以讓你拓展人脈、發展副業的好方式。

每一種平台都各有優缺點,這邊就不多論述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網路上搜尋看看。但我個人建議的第一步是,先想想自己喜歡做什麼,和朋友聊天時聊到什麼內容會讓你神采飛揚。再來就是,喜歡的分享方式,例如以文字分享(部落格、Facebook、論壇、評論區等)、圖片分享(Instagram、Facebook等)、影片分享(Youtube、tiktok等)。

網路平台有太多選擇,當決定好要使用哪個平台時,先好好生產出有價值有品質的內容,熟能生巧後,利用不同媒體互相搭配,會有意想不到的加乘效果喔。

結論

在這個很容易把事情一分為二、非黑即白的世界,走出同溫層可能才會是最根本的解決方式。而走出同溫層不僅能大幅提升轉換跑道和『不會失業』的機會,還能夠為你的人生創造出各種精彩火花。不要再認為拓展人脈是件很困難的事了,只要你願意跨出那一步,(參加團體活動、讀書會、運動會等等等等太多),就算只是一名安靜的參與著,也絕對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你不跟別人講話,別人會來跟你講話啊:)

如果你已經在讓自己成為『平台方』這條路上,不要忘了,價值和品質還是最重要的經營之道。

最後,別忘了,這個世界的人脈網絕對都有你的容身之地,一起朝著成為人脈達人的目標邁進吧!

自我成長讀後感:
[自我成長|百歲人生] 讀後感- 百歲人生時代的來臨,你準備好了嗎?
[自我成長|花燕:脫北少年的生死邊界]-與死神奮戰,為了自由的呼吸
[自我成長|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讀後感-你有想過你的人生目的嗎?

-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就幫我拍手5下給我一點鼓勵。
覺得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就幫我分享出去
然後有問題就底下留言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